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鲁国政府的大官僚孟孙问什么是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孔子说:“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是:父母不要违背自己对于儿女所应尽的责任,儿女也不要违背自己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故事
亲情与责任
外出时,孔子的学生樊迟为孔子驾车,一路上孔子告诉樊迟说:“刚才孟孙问我什么是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我对他说,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是:父母不要违背自己对于儿女所应尽的责任,儿女不要违背自己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樊迟说:“你所说的父母对于儿女和儿女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地表达呢?”
孔子说:“父母对于儿女和儿女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简单地说这就是:父母在其有生之年,应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去做一位完全合格的父亲和一位完全合格的母亲。这样,对于儿女来说,当这两位完全合格的父亲和母亲去世之后,儿女也应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为父母举行葬礼,并应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去缅怀纪念他们。”
不要再邮寄拐杖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至今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
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他们:“年迈的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邮来一根拐杖。
母亲过世早,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担起双重的责任,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爱心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儿女身上。
我成人后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稍有空闲便困守案头,何曾注意过父亲的心情?父亲常走进我的房间,在我身边静静坐上一会儿,之后又回到自己的屋中。从里面传出电视机反反复复的开关声……
那一天,我问父亲是不是生病了,他含着泪说:“你就是再忙,也该与我说说话……哪怕一个小时……”父亲的话令我惶恐。我捧起父亲那双日渐枯槁、布满青筋的手失声痛哭,那曾经是一双多么有力的手啊!而今,拐杖限制了他的自由,水泥墙使他脆弱孤独。
我要让年迈的父亲得到儿子时时送来的温暖。
傍晚我搀扶着父亲去河边散步,我对父亲说:“我要永远陪伴着你。”“不要这样说,孩子……”父亲又落泪了。
不过,我知道,这次父亲的泪水是甜的,不是咸的。我写信给像种子一样散布在各地的兄弟姐妹,告诉他们:“不要再邮寄拐杖了,因为父亲身边有我。”
10众恶之,必察焉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对于一个人,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下再表示自己的态度;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下再表示自己的态度。”
故事
用金试颜回
颜回家贫,在孔门弟子中是最出名的。颜回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污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心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镇纸)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的。虽然大家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怀疑是他偷的。
一天放学后,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同学的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的一多,孔子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小偷,决定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亲手抓住,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字,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一脚踏进教室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低头忽见脚下有一个白纸包。打开一看是一锭闪闪发光的金元宝,纸包上写道:“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在原处,然后走到自己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诵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拿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一行字:
天赐颜回一锭金,
外财不发命穷人。
孔子看了默不作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也都低下了头。
后来,丢失的铜方圈找到了。那个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已。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了。颜回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头一名。
大师的悲哀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现代画家,1895~1953年)应几位朋友之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
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死板,毫无新意。他正思忖着,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几对虾,只见它们体若透明,摇须摆尾,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曾经观赏过世界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巨星,以他那善识人才的慧眼,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想到这里,徐悲鸿暗自点了点头,随即叹了一口气。
“徐先生,这齐白石是个60岁的老头,听说他以前是个木匠,画得是不是不怎么样?”
“不,我是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这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啊!”
“哈哈,您真会开玩笑,把一个性格怪僻、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当大师!”
徐先生的脸色严肃起来:“我不是在开玩笑,我不仅要去拜访他,而且还要聘请他当教授,这样的人才不重用,实在可惜。”
“什么,请齐白石当教授?”友人望着离去的徐先生感到不可思议。
徐先生拜访齐白石回来,兴奋地对人说:“齐白石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我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
几天后,徐先生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任该院院长)教授,他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它似一阵春雷,震撼着当时保守势力猖獗的中国画坛。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译文
鲁国政府的大官僚孟孙问什么是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孔子说:“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是:父母不要违背自己对于儿女所应尽的责任,儿女也不要违背自己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故事
亲情与责任
外出时,孔子的学生樊迟为孔子驾车,一路上孔子告诉樊迟说:“刚才孟孙问我什么是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我对他说,父母对待儿女和儿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原则是:父母不要违背自己对于儿女所应尽的责任,儿女不要违背自己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樊迟说:“你所说的父母对于儿女和儿女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地表达呢?”
孔子说:“父母对于儿女和儿女对于父母所应尽的责任,简单地说这就是:父母在其有生之年,应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去做一位完全合格的父亲和一位完全合格的母亲。这样,对于儿女来说,当这两位完全合格的父亲和母亲去世之后,儿女也应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为父母举行葬礼,并应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去缅怀纪念他们。”
不要再邮寄拐杖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至今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
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他们:“年迈的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邮来一根拐杖。
母亲过世早,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担起双重的责任,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爱心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儿女身上。
我成人后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稍有空闲便困守案头,何曾注意过父亲的心情?父亲常走进我的房间,在我身边静静坐上一会儿,之后又回到自己的屋中。从里面传出电视机反反复复的开关声……
那一天,我问父亲是不是生病了,他含着泪说:“你就是再忙,也该与我说说话……哪怕一个小时……”父亲的话令我惶恐。我捧起父亲那双日渐枯槁、布满青筋的手失声痛哭,那曾经是一双多么有力的手啊!而今,拐杖限制了他的自由,水泥墙使他脆弱孤独。
我要让年迈的父亲得到儿子时时送来的温暖。
傍晚我搀扶着父亲去河边散步,我对父亲说:“我要永远陪伴着你。”“不要这样说,孩子……”父亲又落泪了。
不过,我知道,这次父亲的泪水是甜的,不是咸的。我写信给像种子一样散布在各地的兄弟姐妹,告诉他们:“不要再邮寄拐杖了,因为父亲身边有我。”
10众恶之,必察焉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对于一个人,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下再表示自己的态度;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下再表示自己的态度。”
故事
用金试颜回
颜回家贫,在孔门弟子中是最出名的。颜回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污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心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镇纸)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的。虽然大家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怀疑是他偷的。
一天放学后,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同学的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的一多,孔子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小偷,决定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亲手抓住,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字,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一脚踏进教室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低头忽见脚下有一个白纸包。打开一看是一锭闪闪发光的金元宝,纸包上写道:“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在原处,然后走到自己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诵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拿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一行字:
天赐颜回一锭金,
外财不发命穷人。
孔子看了默不作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也都低下了头。
后来,丢失的铜方圈找到了。那个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已。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了。颜回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头一名。
大师的悲哀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现代画家,1895~1953年)应几位朋友之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
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死板,毫无新意。他正思忖着,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几对虾,只见它们体若透明,摇须摆尾,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曾经观赏过世界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巨星,以他那善识人才的慧眼,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想到这里,徐悲鸿暗自点了点头,随即叹了一口气。
“徐先生,这齐白石是个60岁的老头,听说他以前是个木匠,画得是不是不怎么样?”
“不,我是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这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啊!”
“哈哈,您真会开玩笑,把一个性格怪僻、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当大师!”
徐先生的脸色严肃起来:“我不是在开玩笑,我不仅要去拜访他,而且还要聘请他当教授,这样的人才不重用,实在可惜。”
“什么,请齐白石当教授?”友人望着离去的徐先生感到不可思议。
徐先生拜访齐白石回来,兴奋地对人说:“齐白石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我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
几天后,徐先生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任该院院长)教授,他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它似一阵春雷,震撼着当时保守势力猖獗的中国画坛。
cgc- 帖子数 : 58
注册日期 : 10-11-0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